-加中友谊促进会副会长洪田
加中友谊促进协会举办的第二届征文比赛暂告一个段落了。比赛结果将在5月26日的颁奖会期间现场公布。作为评委和评选委员会的负责人,笔者参与了这一征文比赛自始至终的全部过程,愿意就此聊一点儿感言。
无论是华工来加拿大修建铁路的历史,还是稍后的排华法案实施的经过,对于大多数华人而言都是漫漫迷雾不知晓。这次征文比赛,希望促进更多的朋友关注这些历史,研究这些历史,思考这些历史,让华人的巨大付出和贡献不要被漠视和遗忘,让华人曾经遭受的苦难不再重演,让加拿大社会保持仁爱、理智和宽容。
这次比赛没有包含诗歌这一文体,因为诗歌以情见长,以具有韵律美的词语及其所塑造的意境取胜,和理性思辨或者纪实为主的文章并列争雄时,往往难以取舍。在协会举行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中遇到了这类问题,这次征文比赛刻意避免这种窘境。
这次征文比赛除了成年组外,还特意设立了青少年组,目的是为了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对这段历史的回顾和思考。考虑到思想成熟度和文字驾驭能力,组委会把青少年组的年限设定在25岁,而不是通常人们认定的18岁。这样做希冀更多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其中。青少年组的成绩只分为优秀奖和优胜奖两类,是为了减少过于详细的划分可能带来的不必要的竞争压力。
为了评选结果的公平公正,征文投稿全部发送到协会指定的电子邮箱,由协会会长朱九如女士统一收阅,然后隐去作者姓名,分别发送给各个评委,评委是来自温哥华的王立博士,安省的郭晓明博士, 魁省的诗人作家陆蔚青及我。评委审阅打分,然后将各个评分汇总,决定名次。评委们都是加拿大华文文坛的宿将,有着丰富的写作、评审经验。
写作是一门文学艺术,有一定的规矩可循,也有充分的个性发挥空间。对于作品的评选同样如此。同一篇作品,不同的评委很可能有不同的评判结果。把不同评委的打分综合计算,是为了最终取得一个比较公平、客观的结果。这一评判方法,类似于跳水、体操比赛等的评分方式。
这次征文比赛的文体很丰富,有论述性文章,有纪实文学类的文章,有小说,有戏剧。青少年组的参赛作品令人刮目相看,可谓后生可畏!
作为评委,我自己从参赛作品中学习了不少自己以前并不知道的历史详情。对早期华人的生活,有了更加直观全面的认识。从加拿大官方网站查询华工筑路史和排华法案史,看到的是浓雾环绕下的山影,若隐若现。读了参赛征文,我知道了山间的花草、岩石,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。
对生活在加拿大的华文作者而言,加拿大的历史和日常生活是一座丰富的题材宝藏,等待着作家们去发掘,去阐述——从一名华人的视角,怀以真诚的心态,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去阐述。早期华工的历史,便是这一文学题材宝藏中的一块含金石,一块待雕琢的“和氏璧”。
和加中友谊促进会合唱团团长余声先生在电话里畅谈,都对早期华工历史和排华法案历史感兴趣,都希望把那段历史通过艺术手段表达出来。余声先生希望我能够为合唱团的演员创作些什么,比如歌剧等,我也有同样的念头,一拍即合。可是,当我开始查阅那段历史的时候,发现历史记载语焉不详,难以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沉浸其中,去寻找自己内心的感受。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受,就难以有真诚的作品,便迟迟难以下笔。看了参赛选手们的作品,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,或许会最终寻觅到内心的感受。从这一方面而言,与其说我是评委,不如说我是这些优秀作品的第一批读者。
无论获奖与否,所有的参赛作者都值得组委会和评选委员会的感谢,感谢他们的积极参与和辛勤写作。
也希望这次征文比赛能够化作一树灿烂的迎春花,呼唤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早期华人历史的研究和陈述中,形成百花争艳,万紫千红的局面。(2024年4月16日草成于涟漪池畔)
**************
评委简介:
温哥华的王立博士
安省的郭晓明博士:
是一名实验物理学家。他于 1987 年底来到加拿大,在麦吉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。他的研究论文是《快速凝固制备锰铋合金》。 他于 1993 年获得博士学位。之后,他于 1997 年获得皇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。2000 年,他还获得了信息系统安全专业认证 (CISSP)。2005 年至 2008 年,他在威尔弗里德-劳里埃大学(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)教授了几门计算机科学和商业课程。他认为,加中两国之间的良好关系符合加拿大的国家利益,并正在促进加中两国之间的友谊。他对加拿大华人的维权与融合有很独特的见解, 写了大量的文章, 在网络上有一定的影响力。
魁省的陆蔚青诗人作家
加拿大华文作家。现居蒙特利尔。曾荣获首届全球华文散文大赛三等奖,第二届全球华文散文大赛二等奖等诸多奖项。作品发表于多种文学期刊并被转载,亦被收入海内外多种文集。出版有短篇小說集《漂泊中的温柔》,散文集《曾经有过的好时光》,长篇童话小说《帕皮昂的道路》,诗集《魁北克玫瑰》等。
王洪田博士
博士,生命科学研究者,文史哲探索者。现主要从事中英文创作、翻译、编辑、审稿,以及文化探讨、艺术设计等工作。